教槽料豆粕的质量评估与色泽分析
文章出处: 美日饲料
人气:
发布时间:2019-05-28 10:05:56
1.品种:高蛋白品种、低寡糖品种、普通品种
2.产地:美国、巴西、阿根廷、印度—生长环境(土壤、气候)、储存(包括运输)条件
3.加工工艺、工艺参数:脱皮、膨化、湿粕蒸脱(脱溶)—温度、压力、时间、氧化
豆粕实际差异很大,认识、评估出现偏差,会影响:饲喂效果、饲料成本。
脱皮前加热:60-70度,20-30分钟
一次破碎、风选去皮、二次破碎、风选去皮
轧胚
膨化:140度左右,酶失活、抗营养因子降低
冷却
浸出
DTDC(脱溶、干燥、冷却):干燥100度以上,30分钟
去皮豆粕粉碎、加豆皮混合、打包。
1.产地:内在质量(氨基酸组成和消化率)—季节
不同产地质量差别大,用不同的原料数据库
美国豆粕最好(粗蛋白相同时,比巴西豆粕价值高)
相比美国豆粕,巴西豆粕色泽加深,香味变淡
巴西豆粕的氨基酸组成、消化率低于美国豆粕,有的公司反映随添加量增加,猪的采食量有所降低。
2.KOH溶解度:加工质量、大豆储存质量—厂家、储存运输
影响饲喂效果
78%以上最好
脲酶活性:不大于0.3mg/min.g(尿素酚红法看红点)
(乳猪用豆粕:脲酶活性不大于0.1mg/min.g)
3.粗纤维:豆皮含量—大豆产地、厂家
影响饲喂效果
乳猪料用4%以下的(含大豆皮少的高蛋白豆粕)
不同饲喂动物,要求不一样;添加量不同,要求不一样
4.粗蛋白质:合同—厂家控制
影响配方成本。
“豆粕蛋白达到48,灰分在6.5左右,颜色偏褐色,豆秸豆皮较多,如何评估豆粕的品质?”
首先判断:这个豆粕虽然CP高,但不是好豆粕。
a.豆秸豆皮较多:除杂(筛选、风选)不好、掺入豆皮多;
b.灰分偏高;
c.颜色偏深:是巴西豆粕或受了热损伤,最有可能既是巴西豆粕又受了热损伤。
引起豆粕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,主要有以下两方面:
1.大豆产地不同,造成颜色差异
每年的十月份是美国大豆上市的时候,大豆颜色金黄,做成的豆粕是金黄色。
每年的三四月份是巴西大豆上市的时候,大豆颜色发红,颜色较深,做成的豆粕是暗红色。
2.加工工艺、参数造成颜色差异
豆粕在烘干过程中,如果温度控制不当,温度过高,颜色会变深。
豆粕KOH溶解度的合理范围是73%-85%,数值低(73%以下),可以认为是温度过高造成的。
另外,大豆运输、储存过程中,操作不当也会出现热损伤,大豆受到持续的热损伤,导致色泽越来越红,豆粕的实际氨基酸消化率、能量损失会很严重。
热损伤造成的美拉德反应,CP可能不降反升,不要只看到CP虚高,实际上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消化率不高。
粗灰分偏高,热损伤的可能性非常大。
五、豆粕CF波动大的原因:添加大豆皮平衡CP
1.相对于其他植物性蛋白原料,豆粕的粗蛋白单价比较高(大于60元/蛋白)
2.如果完全按蛋白定价的话,厂家愿意生产46%以上的高蛋白豆粕。但实际操作中,为了CP稳定(便于配方使用、便于对比采购价格),采购合同区分43、44、45、46%定价,厂家为了不吃亏,用添加大豆皮来平衡蛋白卡到符合合同指标(43、44、45、46%)
六、计算:
46%豆粕:价格2800,CF:4.5%
大豆皮(粗蛋白11%):价格1300,CF:34.5%
46%豆粕添加1%大豆皮之后:
对方成本-15元/吨,CF:+0.3%,CP:-0.35%
如果严格按粗蛋白计,价格降低:21元/吨
所以,以“实际蛋白计”买高蛋白豆粕,对方不会往里多添加大豆皮。多添加大豆皮是“整数粗蛋白”定价规则造成的。
从以上计算也可以得出结论,CF每增加1%,成本降低约50元/吨。
分享到: